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林徽因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林徽因家庭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林徽因对女儿的教诲?
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陪伴;通过亲子共读、书信分享见闻、言传身教等,让孩子长见识、见世面、开阔视野;以及更重要的,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韧性;
这些对孩子的引导和引领,是孩子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得以汲取力量,熠熠闪烁。
她给女儿写的长信中窥见一斑。在信中,林徽因表达了对女儿的关怀和爱意,并通过信件传达了一些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她鼓励女儿要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并且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女儿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此外,林徽因还提到了家国情怀,她希望女儿能够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总的来说,林徽因的教诲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有才华、有担当的女性
(一)平等沟通
林徽因在信的开头,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女儿交代了很多事情。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二)换位思考
图片
林徽因为了让8岁的孩子看懂,她把信写成了第一、第二的条目形式,还体贴地绘制了地图。
林徽因对儿女的教育,靠的不是简单的说教,是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
梁再冰13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小说。身为母亲的林徽因,虽然欣慰女儿喜欢读书,但同样担心女儿沉迷小说,会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
林徽因没有野蛮粗暴地制止,也没有制定123的规则,而是画了一副袋鼠漫画提醒女儿。
(三)陪伴阅读
图片
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你要的衣服和书,很快就寄来。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在母亲兴致好的时候,会让姐姐和他坐在床前,为他们朗读旧日的诗、文。
母亲擅长朗诵,由她自己读出讲求韵律的诗,那声音真是如歌,母亲还经常读古诗词给他们听。那可是1937年啊!
林徽因非常重视对孩子阅读的培养。
(四)知晓大义
在《写给女儿的信》里,林徽因没有回避当时的大环境。她用8岁女儿能听懂的话,讲了卢沟桥事变和侵华战争。
用绘画的方式,幽默教导女儿。
林徽因的女儿从小就爱看小说,一度到了痴迷的状态。林徽因担心这会损害女儿的眼睛,但是又不能让她不看。于是就画了一只戴有眼镜的袋鼠,并在旁幽默地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女儿看了,自然是明白母亲的意思了,很欣然接受了母亲的建议。
林徽因的家庭背景怎么样?
林徽因是名门闺秀,但林徽因的早年生活很不容易,虽然锦衣玉食,受过良好教育。可是家庭复杂,母亲被冷落,她能得到父亲的爱,完全是她自己争取到的。如果她像母亲那样对父亲小妾充满敌意,父亲是不会喜欢她的。
作家成名之前受到的家庭教育?
林徽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她从小聪慧过人,林长民视她为掌上明珠。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因为早慧,林长民极其喜欢这个女儿,哪怕他一点也不喜欢她的母亲。
或许,于林长民而言,孤寂婚姻中,得一女儿,能与自己进行文学上的探讨,是天大的幸事。可对于一个才几岁的女孩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残忍。
唯有听话懂事,方能得到宠爱;唯有聪明早慧,才能得到父亲喜欢。
这样的日子,铸就了林徽因的性格,也让她早早懂得人情冷暖
林徽因,女,(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林徽因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林徽因家庭教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