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优秀文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优秀文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谈宝玉挨打之我见?
宝玉生活在封建士大夫的家庭,父权更是至高无上,孩子犯了错都是家法伺候一顿暴打,这就是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再有宝玉挨打是因为和戏子走的亲近,古时候戏子属于下九流,是达官贵人所不耻为伍的,宝玉和戏子亲近就是自甘堕落,是不能饶恕的。
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家庭教育著作?
《颜氏家训》。
作为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
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
有没有感觉听了好多家庭教育讲座,看了好多家庭教育文章却依然无效?
是的,确实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出现。为了改变自己,家长有意识地走进课程,或者忙里偷闲读一些文章,希望借此来改变和提升教育水平,却发现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不是学不会新知识,接受不了新观念,而是改不掉旧习惯。
应对的策略: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习惯,用心体会哪一个新习惯可以替代旧习惯,然后持续行动。
2、学到的知识只是影响了思想,但是行动力依赖感觉。
应对的策略:用符合规律的思想指导行为,在行动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快乐让人持续,痛苦让人放弃。
3、目标不等于策略。
应对的策略:在单位时间内,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行动上。比如学习的内容:家长成长1%,孩子进步100%,所以家长要成长。我们把这个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上,翻译成:闭嘴、微笑——笑着闭嘴。通过具体的行为见效后进入下一个阶段——持续的正面确认,只关注好的,会发现好的部分越来越多。。
另外,感觉自己变化不大,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忽略了自己的变化,强化了对自己的不满意,头脑中有一个声音——已经上过课了,我咋还这样?解决的方法是:觉察已经发生的变化,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感觉自己有变化了,都为自己点赞。通过自我认同增加自己的内在动力。当家长"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是做家庭教育的,听到过很多家长这样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家庭教育讲座、文章质量的问题,也有家长自身的问题。
首先说家庭教育讲座、文章的质量问题。
讲座、文章,可能传授了家庭教育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案例。为什么没有用呢?真正起到作用,需要达到三个层次。其一,掌握知识;其二,学会方法;其三,灵活运用。
举个例子:一个人告诉你开汽车就是踩油门加速、踩刹车减速,方向盘管拐弯。这是告诉你知识。你不知道肯定不能把车开走,你知道了也不能把车开走。知识不等于能力,通过在驾校的练习,你会开车了,具备了能力。但让你把车开到从来没有去过的1000公里外的地方,你难免心虚。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不知道出现意外该如何应对。
大部分家庭讲座、文章,停留在传授知识层次;一部分讲座、文章到了培养能力层次,但都没有用。只有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启迪你的智慧,增加你的经历,让你能根据自己的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时,才能起到作用。达到这一步的讲座和文章,寥寥无几。
其次在说说父母自身的问题。
许多父母希望听几节专家讲座,看几篇文章,立即就有巨大的改变。实话告诉大家,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父母的示范与孩子的模仿,父母自己不改变,孩子不会改变。父母不能坚持16年如一日,孩子也不会有毅力和恒心,参天大树都是从小树苗开始日积月累才长成的,孩子的性格培养、习惯形成也不会因为家长听两场讲座就能明显提高,再有名的专家也做不到立竿见影地改变你家孩子。
要想让家庭教育讲座、文章起作用,需要讲座、文章得到父母认同,父母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并且坚持十多年,你家孩子必有改变。
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但现在的家庭,一胎二胎居多,自身很难获得教育经验,家长们努力学习,不想在家庭教育这块上使孩子有所缺失。这是很积极的态度。可是,学习的途径是什么?无非是电视、网络、书籍、报刊,或者是专家讲座。学习时以为收获满满,但一遇到现实问题,所学几乎派不上用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话题,家长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的,多是一些常识性、规律性的知识。而具体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则有着特殊性。世上没有一付药对所有的病人管用,当然也没有一种方法对所有人管用。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就是说要区别对待被教育者个体。那种规律和常识是从千千万万个孩子身上归纳出来的,而每个孩子所能表现的,可能只是其中某些现象。所以家长们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还得具化为更细节的技巧。
第二,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不会完全与教育讲座和教育文章中的理论对等。理论与实践,永远有着一大段距离。有句诗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延续性、系统性、变化性都可能集中到他身上,有时还会交叉呈现,家长准备好的那套,一般使用不上。所以,家长们用学到的那些有限知识付诸实践时,往往无从下手,更不用讲什么效果了。
第三,并非那些讲座、文章里的东西是虚假无效的,而是家庭教育本身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理化一般都会滞后于生活实际。比如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托管教育等等,其形式和现象都不是单一的,而有着很复杂的构成,再好的理论,也难以概括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以,用那些学来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往往不达,有时还不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摸索,积累经验,寻找对策。
讨论可以听,文章可以看,学习永远是有益的。但想通过这些方式就完成家庭教育却是很不现实的。“依然无效”是一种完全可能的结果。
我想这个肯定是有的。
有很多家长听了讲座或看了家庭教育的文章,会把里面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回来用在孩子身上,却发现并没有像讲座上讲的那样预期发展。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手机操作系统及内存不与时俱进,那么我们装在手机上的APP就没有办法正常运行。
也即是说,如果家长自己的思维认知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没有真正的底层系统,只是依靠讲座上的理论去生搬硬套,就无法依据情节的发展针对性的做出有效性的行为,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的。
所以,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无法单纯的通过说教去实现。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是一位老师讲讲我的体会。
我把家长分两类
一类应付式,没时间,忙于各种事物迫于老师和家庭压力参加教育或者看一些书籍文章,头痛医头的方法。不可谓不用心,但是都希望短期解决问题,而孩子成长往往是常年积累产生的问题。短期解决无效又去寻求其它方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让自己和孩子都失去信心。
二类勤奋操心式。有时间,每天都要求孩子这个哪个的的家长,最后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对,容易让孩子迷失再家长的各种规划中。这类家长很勤奋很操心,但是没有长期系统的做法,其实孩子教育本身更多在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更多在于父母本身的身教。人不是任务式的,指令式的去让孩子报这个班哪个班,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天性。家长首先需要把自己的身教做好,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另外对于教育的认知很多家长的理解过于片面,有些孩子不是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是你让孩子怕了,让他不敢选择。很多时候缺乏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你很多是辅助,你是参照物,所以放松心态,多倾听,从身教开始,小处培养,我相信会很好,不是每一个小孩都必须性格开朗,都必须像你一样的处理问题,帮助他去找到很好的自己才是我们要做的更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优秀文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优秀文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