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免于起诉和不予起诉区别是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起诉和免予起诉都是人民检察院在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时所作出的决定。
但由于两者适用的条件和性质不同,特别是免予起诉一词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已不再使用,所以这两个概念不能混同使用。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决定。
由于免予起诉的取消,对于其适用的对象,则扩充到不起诉中来。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不起诉决定的适用范围是: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
凡是不起诉的案件.应制作不起诉决定书。
免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虽构成犯罪,但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被告人作出的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
根据原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免予起诉仅适用于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被告人: (1)被告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已构成犯罪; (2)具有刑法规定的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节。
不起诉和免予起诉的区别在于: (1)不起诉是在犯罪嫌疑人没有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照法律规定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免予起诉是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在应负刑事责任的前提下,只是由于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以免除刑罚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2)不起诉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只要存在法律上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时,人民检察院就应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免予起诉的适用,需由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斟酌法律上的规定作出具体决定。
免于起诉指的是可以不被起诉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被告至法院的行为,免于起诉意味着在起诉方面是获得了豁免,也争取或者是得到了解决矛盾或者分歧的机会。
不予起诉指的是不采取起诉措施的行为,也就是说不对其进行起诉的行为。不予起诉意味着就不会去执行起诉的行为。
法无明文规定不定罪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中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公务员被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后能否给予行政处分?
公务员被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后,可以依据法院(或者检察机关)认定的违法事实,给予行政处分。主要依据是《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6月1日施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
公务员被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后,可以依据法院(或者检察机关)认定的违法事实,给予行政处分。公务员被免于追究刑事责任、免予刑事处罚与开除公职的规定,
有哪几种情况,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国家层面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应该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把没有造成任何伤害,没有从重情节的醉驾人员用行政手段调整。当然,对屡教不改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醉驾必须依法处置,另外,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予立案的法律依据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