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法的法律渊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民法的法律渊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法典第十条案例分析?
《民法典》第10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以照法律。表明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必须首先寻找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此处所言“法律”,究为广义抑或狭义,学者有不同见解。但通说认为,此处的“法律”应采广义的理解,即包括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习惯”的含义
《民法典》第10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表明法官在穷尽所有手段无法找寻到法律规定时,才可以适用民事习惯。此处所言“习惯”,不仅只就“交易习惯”而言,还包括其他的民事习惯。“习惯”要成为民法的渊源,必须具备具备四个要件:须有习惯的事实;须有为法的意思;须无法律明文规定;须不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了合同成立的要素,必须包括意思表示、成立条件和合法内容。
例如,甲与乙签订合同,甲表示愿意出售一辆汽车给乙,乙表示愿意购买并支付合理的价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符合成立要素,合同有效。若合同缺乏任一要素,则无效。
宪法是否属于民法渊源?
这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从传统宪法的本质来看,它是规定国家机关权力与限制的规范,所以宪法不涉及任何民事领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并不是民法的渊源,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者主张宪法是公领域的根本法而民法是私领域的根本法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宪法受苏联影响,其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了传统宪法中国家组织规范,又规定了许多涉及经济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所以从中国宪法的角度来看,说宪法是民法的渊源也是正确的。
宪法和民法区别?
一、法律渊源上存在区别:宪法是母法是所有法律的来源;民法是来源于宪法。
二、内容上存在区别: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据,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原则。民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关系的法律,即民事纠纷等,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
三、法律责任上存在区别:
宪法在我国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很少会用;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返回财产、停止侵害行为、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金等。
九民纪要是我国民法渊源吗?
九民纪要不是我国民法渊源。因为我国民法的正式渊源包括以下几种:
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
2、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以及民事单行法;
3、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规章;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释规范性文件;
7、国际条约中的民法规范。另外,还包括非正式渊源:习惯法、判例和法理。
九民纪要是最高法召开的会议纪要,不属于民法渊源。
我国民法的五大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权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与其自身活动相应的权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适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是指法律对民事主体的保护规定是相同的,适用法律时不能区别对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平等决定的。
宪法第12条第1款“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应修改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自愿原则
自愿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强迫,欺诈及其他不当影响和压力自己作主。这一原则也是由市民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主要表现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由。
3、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原则
社会公共道德,就是广大市民公认的道德准则,与共产主义道德有区别。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为准则。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决定的。民法与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执法、适用法律均不能违背公共道德。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道德可以成为民法的渊源,成为解决法律纠纷的依据。
4、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按照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道德准则平衡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的原则。
此项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实事求是,自觉履行义务,也赋予法官一种解释法律及法律行为的裁量权,即以一个诚实信用人的理解进行解释。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权利滥用,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权利本身的目的和社会所容许的界线。此种行为是违法的,故为法律所禁止。
行使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专以侵害他人为目的,以绝小瑕疵拒绝对方给付,违背权利目的等,均为法律所禁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法的法律渊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法的法律渊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